本报讯 (记者 赵志伟)2004年,中信重机公司全年产值是24.3亿元;2007年,这一个数字被改写为60亿元,相当于再造了一个“新重机”。
刷新的纪录背后是喜人的嬗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在视察该公司后赞叹:中信重机始终专注于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并积极进行技术改造,加强对外合作,终于走出亏损低谷,一跃成为行业先锋。
2007年,中信重机工业总产值、营业收入双双超过60亿元,累计订货突破130亿元;2007年,中国机械500强名录中,中信重机名列第88位,较上年上升了29位……
在信息时代的大变革和大动荡面前,企业再造慢慢的变成了一个趋势性话题。然而,大多数企业都没能成功迈过这个门槛。
中信重机着眼基础、专注主业,在产品技术创新、生产的基本工艺更新和设备技术改造等方面连出大手笔,连续3年,企业新产品营销售卖收入占销售总收入的45%以上,而且在每一类产品中,都拥有在国内外行业内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产品。如大型矿用磨机、矿井提升机、大型钻机、大口径管材轧制及矫直平整设备、洗选设备等,都是企业拥有多项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产品。尤其是该公司开发的大型活性石灰、大型水泥、余热发电、矿渣立磨等成套工艺技术,牢牢占据着国内技术和市场的主导地位。
显著的业绩是成功再造企业的标志。河南省委咨询组日前在对该企业考察后认为,中信重机依托技术管理、人才优势,使企业成功转型,并连续实现三年三次大跨越,成为全省少见的经典范例。
今天,经济全球化慢慢的变成了任何一个中国企业都无法回避的严酷现实。要想打入已被巨头们瓜分完毕的国际市场,面对的困难数不胜数。
在谋求全球化发展的进程中,中信重机首先从贯彻欧美制造标准做起,就是在这一点一滴中,企业逐步找到了进入高端市场的契合点。
为实现企业全球化战略,中信重机充分的发挥技术先导的作用,逐渐完备研发体系,夯实创新基础,丰富研发手段,创新研发机制:公司与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联合建设了四大世界顶级实验室,与华中科技大学签署了关于人才教育培训和科研合作的4项协议……
在煤炭、有色金属、冶金、化工、电力装备等领域实现一系列重大技术突破的同时,中信重机也开始了在国际舞台上与世界巨头同台竞技——公司和世界水泥技术装备巨头德国KHD洪堡公司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通过开展技术合作,共同开拓全球水泥行业市场;公司与世界最大的矿业集团澳大利亚必和必拓公司签订了直径4.5米、长8米圆筒洗矿机制造合同,该洗矿机是必和必拓有史以来在中国采购的第一台矿山机械装备;公司成功中标中信泰富澳大利亚SINO铁矿世界最大的6组球磨机和自磨机项目,该项目将使中信重机全方面进入全球矿业高端市场。
眼下,公司自主设计制造的第一条日产8000吨水泥窑已发往土耳其,公司还与美国福勒、丹麦史密斯公司达成了2008年继续全面合作协议。
正是靠着全球化发展的策略,中信重机走出了一条人无我有的“四高”之路——拥有业内世界级的高端技术,依托这些技术打造出的高端产品牢牢占据了国内高端和世界前沿市场,同时,还赢得了一大批具有战略意义的高端客户。
去年9月11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2007年中国名牌产品暨中国世界名牌产品表彰大会上,中信重机公司的LK牌水泥回转窑、LK牌减速机、LK牌水泥辊压机三种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
实施名牌战略是公司“十一五”重要发展的策略之一,企业连续在全体员工中开展群策群力质量活动,提出了贯彻“零缺陷管理” 理念,强化名牌意识、精品意识,建立起一系列有效的、自我完善的、持续改进的质量保证体系。
另外,公司还制定了《关于打好根除陋习“歼灭战”计划》,对生产制造厂和相关单位强力整改,提高了整机产品的内在和外观质量。
名牌仅仅是一个载体,其内涵建设更重要。对于名牌称号的取得,中信重机公司负责人有自己的理解:“名牌不是企业追求的终极目标,但它代表了企业的产品定位和文化精神。”
2007年11月11日,经过职工代表大会审议、表决,《中信重机公司改制方案》获高票通过。
作为我国“一五”期间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如今,中信重机又将扬帆远航:通过实施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建立一个良好的融资平台,建立更具激励作用的激励机制;通过“三个建立”,把公司打造成更具活力和创造力的现代化企业。